“每逢佳節胖三斤,仔細一瞧三公斤,減肥拼命小半年,未到功成又過年,人瘦穿啥都百搭,人胖穿啥都白搭?!边@首《胖胖詩》在網上流傳已久,春節快到了,相信各位都會有假期變胖的擔憂,今天就讓我們用現代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從“每逢佳節胖三斤”變成“每逢佳節瘦三斤”。
那么如何用“現代”的方法來解決體重問題呢?那就得提到智能硬件了。說到智能硬件與健康管理的關系,相信很多人都嗤之以鼻:不就是什么運動手環運動手表之類的嗎?就是測個數據,哪里智能了?其實這句話要分兩頭說。誠然,現在的智能設備還不能幫你減脂增重,只能“測”個數據,但是比起以往沒有智能硬件來說,可真的靠譜多了。舉個例子,對于大部分人來說,他們只有一個健康信息獲取的渠道,那就是醫院,每當生病或者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就到醫院檢查,然后通過設備或者藥物來回到健康狀態。我們可以給每個人體打一個分,100分為滿分,60分為及格分,低于60分就會感到身體不適,然后去醫院治療。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體得分及沒及格(去不去醫院),但是卻不清楚我們到底處于61分呢,還是99分呢?智能設備在這個過程中就體現出了它的價值—實現體征數據的連續采集及分析。
要想實現體征數據的采集就必須要有傳感器的幫助,目前市場上與健康管理相關的課穿戴智能設備的傳感器主要有兩大類:
一類是體外數據采集,主要通過帶G-sensor的三維運動傳感器或GPS獲取運動狀況、運動距離和運動量,這些數據能夠被分享到社交平臺讓用戶之間進行PK,以此來刺激用戶持續鍛煉來改善健康狀況。國外的Fitbit和Jawbone是這個領域的領頭羊,在這個項目火了之后,國內的小米和華為等眾多廠商也開始了這項業務。但是這類設備所面臨的問題是只能滿足用戶自我量化的需求,通過社交平臺來推動用戶進行鍛煉并以此來改善身體狀況,卻無法發現健康異常的情況并作出風險預警。
健康醫療設備已經成為了大家關注的一大熱點,在CES(國際消費電子展)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健康管理智能設備。
第二類則是通過體征數據監測來幫助用戶進行健康管理,主要的測試項目包括但不限于:心率、呼吸頻率、體重、體溫、熱量、血壓、體脂、血糖和體內水分等。這些項目均可通過各種傳感器測算。比如光學傳感器可推算出血氧含量和血流速;生物電傳感器可用于心電和腦電數據的采集;熱量傳感器能夠監測體溫和熱量流失等。相比起第一類傳感器,第二類傳感器所采集的數據更具有實用意義,通過算法的介入,這些數據可以分析出用戶目前的體質狀況,用于健康的風險評定,我們可以通過各項數據的高低來規劃我們的飲食、睡眠和運動時間等,讓身體健康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
在萬物智能化的浪潮里,智能體重秤是一個相當成功的案例,大家可能家中都有一個體重秤,如果你體重超標了,你可能通過節食而減肥,但是它消耗的不一定是脂肪,當你恢復正常的飲食之后身體體重會快速的反彈。如果使用智能體重秤的話,我們可以得出全面的數據,就像我們去健身房,會得出肌肉率、BMI指數,基礎代謝率等等,健身教練會給你運動和飲食的方案。在考慮用智能設備來進行健康管理的時候,毫無疑問,它絕對是你要第一個入手的設備。今天我們找來了5款國內市場熱賣的智能體重秤,在它們的幫助下進行健康管理。
BMI:身體質量指數,是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所得數值低于18.5為“過輕”, 18.5-24.99為“正?!?,25-28為“過重”,高于28為“肥胖”。
BIA:生物電阻抗法,這是一種通過電學方法測定人體水分的技術。具體在體脂秤上的應用是通過生物電阻抗技術,在秤的表面加入了ITO導電膜或者導電金屬片,當人體踩上去之后會形成閉環電路,按照體內脂肪不導電,體內水分導電的生物規律,測出一個電阻值,根據用戶的身高、年齡和性別,帶入大數據樣本模型測算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