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PLive > 雜志文章 > 當前具購買價值的千元級顯卡推薦

                                                                                                                      當前具購買價值的千元級顯卡推薦

                                                                                                                      2015-05-06王思邈《微型計算機》2015年4月下

                                                                                                                      對于電腦DIY愛好者來說,攢機應該是一個能帶來原始快感的過程。有人或許會問,“攢機,不就是組裝電腦?能有啥快感?”而DIYer則會笑而不語。攢機通常從CPU、主板、顯卡這三大件入手,其中顯卡往往是衡量一臺主機的重要環節—若搭配幾千上萬塊的高端顯卡,整機其它部件的高水平也順理成章;若并不采用獨立顯卡,則該主機想必是采用集成顯卡且用途是偏向入門娛樂、辦公的。而整機價格在4000~5000元的主流攢機用戶(市場主力)往往容易糾結于顯卡的選擇,顯卡價格太高的話整機預算容易超支。于是,“主流攢機用戶選擇哪一款顯卡?”便成了一個每隔一段時間都要討論的經典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無疑能給廣大DIYer乃至小白用戶帶來挑戰性價比的快感,你懂的。

                                                                                                                      主流首選:千元級顯卡才是王道

                                                                                                                      要知道主流攢機用戶選擇哪一塊顯卡,首先我們應該確定合理的預算且對當前的顯卡市場環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從目前的市場行情來看,4000~5000元這一區間為一套主流配置的常見總價,扣除一款千元顯示器、1200元左右的CPU+主板、800元的SSD+HDD存儲設備、400元左右的內存、600元左右的其它配件的價格,留給顯卡的預算恰好是1000元左右?;蛟S你會覺得,現在的一些CPU如AMD A10-7850K集成的GPU已經夠用了;或者,你覺得千元級顯卡里沒有你的菜,你追求的是GTX970、R9 290X這種高端顯卡—那么這篇文章恐怕對你意義不大。但是,如果你屬于我們前面提到的主流攢機用戶,想追求比集成GPU“不知高到哪里去了”的性能,卻又不求高端顯卡帶來的2K/4K極致畫質,請繼續往下看。

                                                                                                                      4000~5000價位主流攢機配置試舉例,顯卡預算在千元左右比較合理。
                                                                                                                      4000~5000價位主流攢機配置試舉例,顯卡預算在千元左右比較合理。

                                                                                                                      筆者認為,“千元級”指的應是一個價格區間,前后約有三四百元的波動空間。因為從以往顯卡市場的表現來看,800~1400這一級別的顯卡往往出貨量較大,且這一價格區間是不少準旗艦顯卡退居二線的歸宿,自然成為了玩家尋找“甜點”顯卡和淘高性價比顯卡的好所在。不僅如此,2K/4K極致畫面并非每個人都需要,1000元級顯卡在常見的1080p分辨率下的娛樂、工作表現其實都不錯。本著實用至上的原則,買一塊1000元級顯卡對于很大一部分用戶而言真心足夠了。把省下來的資金投入到SSD、外設、顯示器等對用戶體驗同樣影響很大的配件中去,對于整機配置的平衡性而言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2K/4K極致畫面并非剛需,1000元級顯卡在1080p分辨率下的娛樂、工作表現其實還不錯。
                                                                                                                      2K/4K極致畫面并非剛需,1000元級顯卡在1080p分辨率下的娛樂、工作表現其實還不錯。

                                                                                                                      Tips:偽“新品”真“馬甲”:這是個問題

                                                                                                                      目前顯卡市場上,NVIDIA憑借Maxwell架構混得風生水起;而AMD的顯卡大部分是一兩年前發布的,不過好在性價比不錯。不久前AMD發布了催化劑15.3 beta驅動,FreeSync技術也正式浮出水面,AMD R7 260及更高型號的獨立顯卡基本可以支持該技術。有趣的是,有細心的網友在這次更新中發現了新驅動中增加了不少新卡支持,主要是尚未發布的Rx 300系列的。比如“R9 370”,在驅動程序中設備ID是AMD6811.1,而6811這個ID與R9 270X竟然是一樣的,這意味著新一代的R9 370顯卡極可能就是R9 270X的馬甲版,R9 200系列中低端顯卡恐怕又要穿上馬甲粉墨登場,化身“R9 300”。以上信息雖然還不能完全確定,但Rx 300系列中低端顯卡使用馬甲也沒什么好意外的,AMD及NVIDIA歷來都是如此,通常只有部分高端顯卡才有可能率先使用新架構(只有GTX750Ti是例外)。

                                                                                                                      Tips:1000元級顯卡支持DirectX 12不?

                                                                                                                      其實舊架構“縫縫補補又三年”對于玩家而言并不算太難接受,只要后續能支持新的技術,在用戶體驗上并不會打折多少(如A卡的FreeSync)。三月下旬,微軟正式發布了Windows10獨占的新一代API DirectX 12。不出大家所料,DirectX12也跟AMD Mantle一樣,核心的改變是更底層的API,具體包括:應用可追蹤GPU流水線、控制資源狀態轉換(比如從渲染目標到紋理)、控制資源重命名、更少的API和驅動跟蹤、可預判屬性等等。此外,多線程效率也得到了較大的提升,能更充分的發揮硬件的性能。對于一般玩家來說,重要的莫過于自己的硬件是否支持DirectX 12了。NVIDIA 確認GeForce 200系列以來的型號都可以,包括開普勒、費米、麥克斯韋架構全部都支持DirectX 12,也就是只要支持DirectX 11的都行。AMD則表示,GCN架構的所有顯卡均支持DirectX 12,也就是Radeon HD 7000、Radeon R200系列。玩家們可以吃一顆定心丸了,目前的1000元級主流顯卡都能支持DirectX 12。

                                                                                                                      當前市場環境分析:這個春天不太“躁”

                                                                                                                      “買新不買舊”,這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購物常識。但對于這個春天的主流級顯卡市場而言,“追新”恐怕沒那么容易。
                                                                                                                      早在2012年,AMD和NVIDIA都選擇了臺積電的28nm HP高性能工藝開發顯卡核心架構。通常一個工藝不可能持續超過2年。而且28nm工藝整整持續了超過3年。不僅僅是NVIDIA已經量產的低功耗架構Maxwell,連同AMD即將發布的海盜島架構也一同被迫采用了28nm工藝。而臺積電之前傳出了16nm Finfet工藝延期至2016年的消息也徹底打消了今年顯卡采用新工藝的可能性。雖有傳聞AMD顯卡會轉投Globalfoundries公司的28nm SHP工藝,但只聞其聲不見其影.不僅如此,兩家公司的全新架構產品均要等到2016年才能陸續揭曉。無論你“信仰”哪家的顯卡,新工藝、新架構基本上都會先降臨在旗艦級產品上,主流產品的更新極有可能采用“馬甲”戰術;而馬甲卡帶來的性能提升往往沒什么驚喜可以,通常只有百分之幾,不痛不癢。

                                                                                                                      AMD GCN1.3核心顯卡預測,“馬甲”氣息明顯。
                                                                                                                      AMD GCN1.3核心顯卡預測,“馬甲”氣息明顯。

                                                                                                                      具有購買價值的1000元級顯卡篩選

                                                                                                                      確定了預算,那么問題來了—在這個價格區間內具體有哪些顯卡值得入手,它們的性能表現如何?其實大家如果前往電商平臺,輸入700~1300這個價格不難發現目前在千元左右活躍的顯卡分別有AMD的R7 260X/270/270X/280、HD7850和NVIDIA的GTX 650/660/660Ti/750/750Ti/960等,種類不算少,但有些是筆者不建議購買的。比如GTX650、GTX660和1GB顯存的HD7850,這類顯卡上市較早,性價比較低,目前基本上庫存清貨狀態;還有R7 260X,有些甚至賣到了近900元,這個價錢足以買到比它更高一級的R9系列了。綜合來看,像GTX960、GTX750Ti、R9 270X以及部分剛降價不久的R9 280等顯卡都有不錯的購買價值,大體上價格越高性能也越強。

                                                                                                                      NVIDIA架構更新路線圖,Pascal核心離我們尚遠。
                                                                                                                      NVIDIA架構更新路線圖,Pascal核心離我們尚遠。

                                                                                                                      如單純考慮性能,其實HD7850這種價格已跌至低谷的老核心顯卡也有不錯的性價比。
                                                                                                                      如單純考慮性能,其實HD7850這種價格已跌至低谷的老核心顯卡也有不錯的性價比。

                                                                                                                      分享到:

                                                                                                                      用戶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日韩少妇无码AV专区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